在采访中,温铁军教授表示感叹:“我走访过许多农村,农民兄弟对我说,只需要三十几万就能盖一栋三层楼,八九万就能买辆车,生活得很好!”
温铁军教授对这种简单朴素的愿望感到十分认同,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一些资本力量却不愿满足于这些愿望,反而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农民离开故土涌向城市。
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:农民前往城市购房,难道不是出于他们自愿吗?我们难道应该怪罪别人吗?
温铁军教授直接回应了核心问题:如今,许多农村学校已经关闭,或者基础设施破败,教育资源匮乏,孩子们如何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呢?唯有前往县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对于成年人而言,农村务农难以维持家庭生计,根本无法找到出路,而工作机会几乎都在城市,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。
因此,许多家庭只得搬往城市,购置住房、获得医疗保障,并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。然而,这一切却会导致家庭财政彻底枯竭。农村如此贫穷的原因,正是因为很多年前的工业化发展时,城市欠下了农村太多的债务。
当年的工业化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,只能从农民身上拿,打个比方,粮食售价一元钱一斤,但国家收粮价却只给农民五角钱一斤,所以每收一斤粮食就会拿走五角钱,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做法,就是这样攒下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。
综合来看,全国范围内农村为城市提供了高达17万亿的无偿支援。正是因为有了农民兄弟的默默奉献,城市的工业化和经济繁荣才得以实现。如今,农村还相对落后,身为城市居民,我们也应积极回馈农村,支持他们的发展。
在一次讲座中,温铁军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问题,并提出了解决之道。他指出:“先富并不能带动后富,先富群体收益不断增加,后富群体承担的成本却不断加大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进行二次分配,也就是将市场机制所产生的财富再次分配给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。”
他解释了“看不见的手”,也就是市场机制本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。他强调市场自由分配的结果往往导致富者越富,穷者越贫,这是第一次社会财富的分配。他进一步指出,富人很难自发拿出财富来帮助贫困人群,尽管个别富人可能会因为其人格魅力而这么做,但整个富人群体通常不会这样做。因此,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通过二次分配的方式,让透明、公正的手段来帮助农村群体获得更好的发展。
尽管温铁军教授是一位专注于农业领域的专家,但他的研究并不仅限于此,还扩展到了整个近代史,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。
他认为中国的历史编写常常受到西方模式的影响,但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。很多问题如果单纯按照西方逻辑来理解,则会变得困难。例如,在20世纪70年代,中国引进了西方的设备和技术,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最终陷入失败,中国却成功了,这个问题用西方的经济学说无法解释。
温铁军教授对建国后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,并提出了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“八次危机”理论。通过将看似不相关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,他揭示了中国成功的真正原因。
他强调,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18%,预计未来将达到30%甚至40%。因此,仅仅跟随西方的经济理论已不再适用于中国。我们需要总结自己的经验,展现文化自信、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。《八次危机》一书正是为此而作。
我们通常之所以无法成功,往往是因为受到自身思维的限制。为了突破这种思维的束缚,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,倾听更深刻的智慧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开拓视野,走向创业的成功之路。
推荐阅读: